Demonstration
围绕金华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目标,聚焦电动工具产业前沿和企业所需,以机制专业为核心,搭建成立金华市电动工具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发中心作为人才培养、技术升级与科研创新的输出渠道,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蓄力转化科技研发成果,全力推动金华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
针对单个中小微企业势单力薄、独立开展校企合作难等问题,专业群积极探索与区域骨干企业合作,联合产业链上多家中小微企业,以“一对多”的方式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以跨企业员工培训资金及学校生均投入为经费保障,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面对区域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人才缺口的不断扩大,为更好地把培养的人才下沉到企业、把专业技能输入到生产线上,“回炉班”项目应运而生,以“个人需求、学校培训、政府买单、企业评价”四轮驱动的方式,开设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等领域的主流培训项目,实现技能培训服务全覆盖
“专业扎根的土壤深不深、服务地方的范围广不广、赋能发展的形式新不新,是响应好专业如何撬动区域崛起的发展之问,是回答好职业教育如何走好赶考之路的中国之问,更是呼应好职业教育如何贯彻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时代之问。”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金华职大”)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带头人戴欣平这样回答专业如何深耕区域、培优典范的三问。
金华职大始终坚持“扎根区域,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制造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高水平专业群之一,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央财支持重点专业、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国家级骨干专业、国家“双高”建设(A档)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
机制专业群的每一次提升与跨越都离不开金华水土的滋养,金华生生不息的蓬勃发展亦少不了多元专业的融合与创新。多年来,机制专业群从专业的“立”到发展的“行”、从基础的“实”到瓶颈的“破”、从育才的“诚”到用才的“准”,着眼地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下沉县域,迈出浙中,辐射全国,走通了从“衍生”到“创生”、从“蓄水”到“灌溉”、从“融合”到“融活”的根植之路。
从专业的“立”到发展的“行”
“回顾机制专业多年以来的奋斗史,我们走过了春华秋实、听遍了冬雷夏雨。如今专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且迅猛,特别是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建设(A档)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名单,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戴欣平眼含真诚地说道。
金华块状经济特征明显,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纺织等18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和30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但随着时代变革、产业变迁、行业变化,传统工业正面临转型提档升级的要求。“机制专业是金华这个大机器飞速运行的燃油动力源。围绕金华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目标,我们建成了国内首个电动工具方向专业。”在戴欣平看来,2003年机电工程学院改组成立,2024年再次升级为智能制造学院,机制专业几经调整、更名、迭代,但无论专业的内容怎么变,服务金华地方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亘古不变。
“这个专业就是为金华而生的。”戴欣平坚定地说。金华市是国内三大电动工具生产基地之一,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技术创新的瓶颈以及人才短缺等方面的挑战。聚焦电动工具产业前沿和企业所需,以机制专业为核心,学院搭建成立金华市电动工具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我们将研发中心作为人才培养、技术升级与科研创新的输出渠道,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蓄力转化科技研发成果,全力推动金华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
金华市电动工具产业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集群化发展的地方特色产业。“我们针对单个中小微企业势单力薄、独立开展校企合作难等问题,积极探索与区域骨干企业皇冠集团合作,共建皇冠学院。”戴欣平介绍了专业从“立”起来、再到“沉”下去的一链式服务过程。通过以皇冠学院为基础,联合产业链上多家中小微企业,以“一对多”的方式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联盟已吸纳27家中小微企业参与,以跨企业员工培训资金及学校生均投入为经费保障,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近年来,机制专业教师团队逐渐搭建起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打造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实验室、汪卫华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与企业共建省研发中心和企业研究院。专业群采用访问工程师、百博入企、技术特派员、成立“党员突击队”等方式,承接企业横向课题91项,年均企业服务到款持续增长超1000万元。截至目前,团队已为金华市100余家企业提供了专用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服务。2022年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机械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从基础的“实”到瓶颈的“破”
“专业方向建起来了,发展路径也不断明确,基础逐渐扎实,学生培养步入正轨,人才队伍陆续壮大。但对于我们来说,把好人才输出口,精准输出人才,才是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的关键。”智能制造学院党委副书记黄鹏程说。
学生学在金华,但如何引导他们爱在金华、扎根金华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学院成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教研组,在人才培养上聚焦专业属性,强调专业、个体、地方之间的联结,着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内容,把就业创业教育课堂摆在大地上。”黄鹏程说,教研组在人才培育上将金华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产业结构、行业类型等方面内容融入教学,促进学生充分适应环境,在融入本土生活的基础上推动经营实践。
除了在课程内容上创新,机制专业群牵头开展了“八婺职通车”留金专项计划。“我们在一年内,带领所有专业教师走遍了在金各县市的人社局,积极搭建就业岗位拓展联系机制。”黄鹏程说,“我们动员全院力量,搭建了一个在金求职驿站、举办或参与数十次校内外招聘活动、邀请企业入校宣讲超百家、拓展就业岗位超千个、学生签到参与超万次的‘个十百千万’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2023届毕业生留金率达40.04%,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等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起人才输出蓄水池。
从育才的“诚”到用才的“准”
近年来,金华“2+4+X”主导产业集群建设发展火热,“港、廊、链”主战场愈加凸显。
“每一年培养的毕业生数量是极其有限的,面对区域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人才缺口的不断扩大,我们也在探讨如何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更好地把培养的人才下沉到企业、把专业技能输入到生产线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浙江省首席技师章跃洪说。
“回炉班”项目由此诞生。经过与政府层面的多次协商和洽谈,智能制造学院确定实行“个人需求、学校培训、政府买单、企业评价”四轮驱动的方式,面向不同阶段、不同行业工种、不同岗位的技能人才群体,开设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等领域的主流培训项目,实现技能培训服务全覆盖。
“培训不仅提升了我的岗位专业技能,还使我对企业的理念模式有了更深了解。”脉链集团员工李珂在听完培训教师的专题授课后受益匪浅。不管多忙,她都是每课必到,还经常到其他科目班“蹭课”。
“感谢母校提供的技能‘炼金炉’,每当感觉自己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的时候,就想回母校‘回炉’。”金华市劳动模范、浙江省“金蓝领”、浙江工匠何帅伟对母校发出由衷心声。何帅伟从金华职大毕业后,前进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跟上了学校“回炉”培训。2019年参加技师培训,同年参加G60科创走廊职工竞赛获二等奖,2020年参加竞赛集训后获省职工技能竞赛第一名,2021年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考评专家。
“回炉班”已经开展10余期,通过培训的学员薪资平均由4万/年提升到10万/年,工作岗位从一线操作岗提升到工艺技术岗,企业用人满意度、学员个人满意度和政府满意度达100%,学员“留金率”100%,并有多人获评浙江工匠、浙江金蓝领、金华市技能之星、金华市八婺杰出工匠等荣誉称号。该项目已成为金华政府部门“招才、引才、留才”的一张金名片。
机制专业教师团队一直用守正创新的韧劲、行稳致远的干劲深耕深融厚植金华这座城,培优培先走稳走实职业教育这条路,用最大效能发挥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使命,讲好机“智”崛起于浙中的“金”彩故事,镌刻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生动蓝图。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1日09版
重庆市璧山区璧青北路1001号
023—41586008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 © 2017 / 地址:重庆市璧山区璧青北路1001号 / 电话:023-41586008 / 渝ICP备120006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