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Events
一、引言
1.1 系统论与“新双高”的结合意义
系统论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互动性,为“新双高”建设提供了一种理解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的新视角。在教育领域,系统论的应用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提高了教育系统的整体效能。在“新双高”实施中,系统论将促进我们从全局角度审视职业教育体系,确保在高职教育布局、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实现动态平衡与协调。这种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构建高度整合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发挥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同时满足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1.2 探究“新双高”的必要性
探究“新双高”不仅是响应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牵引、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期待均促使“新双高”建设成为必要。第一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之后,教育部突出办学能力高水平和产教融合高质量,继续打造新一轮的“双高”,这不仅增强了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和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新双高”的提出与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在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系统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系统论视域探讨“新双高”,正是回应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它旨在通过深入且系统的改革,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系统论基础概述
2.1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系统论是一种对系统进行总体性、综合性和结构化分析的科学方法论,它强调系统的整体特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该理论最初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于20世纪中叶提出,并迅速扩展到各个学科领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多个元素组成的整体,其功能大于各个孤立元素功能之和。系统论的核心在于将研究对象作为整体来考察,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个组成部分,认为系统的功能和性质是在其组成部分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将系统论应用于“新双高”建设中,意味着不能孤立地看待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单位,而是要将整个职业教育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分析其结构、功能、内外部关系等。这样有利于把握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态势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和发展路径。
2.2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的是,在看待任何一个系统时,都应该将其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开放性原则强调系统总是处于开放的状态,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层次性原则是指系统内部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结构,高层次的系统可以通过其构成元素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的性质。
“新双高”要利用系统论的核心思想,统筹高等职业教育单位,强化其系统内的协调与合作。系统论的指导作用表现在:(1)在建设目标制定上,注重规划整体发展的大框架;(2)在宏观布局上,强调开放性,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产业的发展中,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增强自我更新能力;(3)在评价机制和指标框架设定上,体现层次性,差异性布局赛道,考虑各个层次职业教育单位的特点和能力,从而促进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2.3 系统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系统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体现在全面分析教育系统的多维关系,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包括分析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关系,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如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党建、文化等的相互作用。系统论帮助教育研究者认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性,提示教育研究应超越线性思考,注重多因素、多层面的交互作用。
在“新双高”的背景下,系统论的方法论指导教育研究者们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重塑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与功能。比如,通过系统分析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的协同效应。系统论还支持教育决策者在规划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时,对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师、教材、实训基地以及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综合考量和整体规划,确保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系统论为“新双高”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整体的、动态的研究视角,要求研究者和决策者站在全局的角度审视问题,处理好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促进教育系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通过这种方法论的应用,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新双高”的定义与特点
3.1 “新双高”的内涵解析
“新双高”计划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里程碑,旨在通过建设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引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并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新双高”建立在先前“双高计划”基础之上,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它着重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3.2 “新双高”的主要特征
“新双高”计划具备多个鲜明特征,首先体现在其目标定位上,它不仅关注学校的整体建设水平,而且侧重专业群的发展,力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在布局上,“新双高”强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依据国家战略、区域特色和产业需求来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第三,在资源投入与保障上,通过中央财政的引导和撬动地方资源投入,形成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建设模式。在育人模式上,“新双高”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创新,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新双高”与传统高职教育的区别
“新双高”与传统的高职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等多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传统高职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虽然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对接不够紧密的问题。而“新双高”则是中国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革而作出的重大调整。与传统教育相比,“新双高”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更加强调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和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力求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施路径上,“新双高”依托于新政策环境、新科技应用、新教育理念,通过变革教育内容、手段和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新双高”更强调成果导向,要求教育成果能够转化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空间。
四、从系统功能出发:需求牵引与国家要求
4.1 职业教育面临的需求分析
职业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条件。当前,职业教育需求分析显示出几个显著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呈现不平衡性;另外,随着新职业不断涌现,对新型专业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需求对传统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提出了挑战,要求职业学校必须面向未来、立足实际,通过改革优化升级现有教育模式,以满足新的社会经济需求。
4.2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
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战略定位。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使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实施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旨在通过重点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来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在这个定位下,职业教育不再仅仅是就业教育,它肩负着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职责,是国家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
4.3 需求牵引下的“新双高”建设方向
针对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新双高”建设明确提出了其方向。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新双高”强调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淘汰落后专业,加强新兴、紧缺专业建设,实现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融合。在区域布局上,“新双高”突出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依托区域产业优势,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与企业深度协作,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新双高”计划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实践,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最终,“新双高”建设要实现的是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更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系统要素关系解析:五度标准下的遴选
5.1 匹配度:学校与区域经济的契合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紧密相连,这种关系决定了“新双高”计划必须在高度匹配度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不仅需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需求,而且需要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在需求进行预见。匹配度体现在专业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能否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专业群的构建需以强化行业关联度为前提,形成与产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这意味着,学校在专业群的建设上不仅需要关注其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设置,还需整合教育资源与产业链条,加强校企合作,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以确保学生掌握的技能与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同步更新。应当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企业一线的技术人才来校授课,加强学生对行业前沿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新双高”计划强调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专业布局优化,如在高科技产业区布局对应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专业,在传统产业升级区域重点发展现代制造技术、机械自动化等专业。通过将学校的专业优势与区域的产业特征相融合,既为地区经济发展输送合适的技术技能人才,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
5.2 支撑度:软硬件条件对承担双高任务的支持
“新双高”建设在遵循系统化原则的基础上,强化学校内外部条件对双高建设的支撑度。学校要坚持党建引领,有领导能力强、视野开阔、善于整合资源、具有凝聚力、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要有一支勇于担责、奋进争先、业务精良的干部队伍,特别是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至关重要,这意味着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系统梳理申报学校的办学软硬件条件和可用办学资源,梳理内涵建设成果,作为承担双高建设任务的基础条件。
5.3 可达成度:建设目标与现有条件的对比
对“新双高”校和专业群建设任务书,重要的是要考察各项建设目标是否具有可达成度,以及其与现有条件的匹配程度。具体而言,评估标准包括项目规划是否合理、具体举措是否切实可行、预期目标是否符合现实条件等。可达成度的评价不仅要依赖学校提交的材料,还需考虑国家及地方的政策导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行业技术发展现状等因素。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识别和排除那些不切实际或缺少基础支撑的建设方案,为真正具有实践可能和现实基础的项目提供支持。
5.4 保障度:政策、资金、师资等资源保障
保障度是“新双高”建设的基石,涉及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等多个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制度保障,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资金保障是实现项目目标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以及社会资本的引入。“新双高”的实施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三方协同发力,形成政策、资金、师资等资源相互支撑的局面。
5.5 贡献度:“新双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新双高”计划不仅仅是一个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项目,它更是一个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其贡献度的高低,体现在“新双高”计划是否能够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否能够促进区域支柱产业的升级,以及是否能够推动社会就业和民生的改善。成功的“新双高”计划,将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地方产业发展,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新双高”计划的实施还能为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形成区域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进而实现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六、“新双高”的历史使命与改革建设任务
6.1 肩负的历史使命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新双高”作为职业教育的旗舰工程,肩负着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其历史使命主要体现在:一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响应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引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提升,以示范效应推动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化;三是促进产教融合,搭建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桥梁,提升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新双高”还承担着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内涵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等多重使命。
6.2 改革建设的核心任务
“新双高”的核心任务在于办学能力高水平和产教融合高质量,在于育人质量和社会服务,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设计,构建互惠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度合作,使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确保培养的人才既能满足当前产业所需,又能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开发符合新经济形态和技术创新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操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通过不断的专业培训、行业实践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集成企业和院校资源,建设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实习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实习实训效果,使之成为对接产业前沿、适应快速变化市场的实训平台。
6.3 任务实施的关键路径
确保“新双高”核心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一条清晰的关键路径:
精准定位与规划:每所建设学校和专业群需要结合自身办学基础和特色,分析区域产业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精准定位其在“新双高”建设中的角色和发展方向。
建立评估机制:实行项目化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建设项目的质量与效率。评估机制要围绕“五个度”评价指标体系,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和监督。
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新双高”专业群为基础,利用产教融合平台和实操实训基地,系统地培养掌握先进技能和现代管理知识的高技能人才。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职教出海”等国际合作项目,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讲好职教中国故事,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持续优化与创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持续对“新双高”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确保“新双高”始终走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前沿。
七、“新双高”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7.1 避免同质化竞争,突出特色发展
在“新双高”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应坚持差异化发展路线,力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打造出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避免盲目跟风,盲目追求“高大上”的热门专业,忽视地方产业和市场需求。院校必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与人才需求,依据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重点专业和品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实效性。特色专业不仅指专业内容的特色化,还应包括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创新。进一步,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层合作,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也是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7.2 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内涵建设是“新双高”建设的核心,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和社会认可度。高职院校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要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备的升级、数字校园的建设,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执行,是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应不断优化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实施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吸纳更多行业资源和创新理念进入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优质的学习体验。
7.3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新双高”建设的根本要求,亦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需要强化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共同研发与转化技术,解决行业实际问题。校企合作应全方位开展,涵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实践指导、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和创新项目合作等多个方面。应建立企业与院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加强校企之间的文化融合,营造一种共育人才的良好氛围。政府在其中扮演的是桥梁和推动力量,需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物质基础。
7.4 关注师生发展,激发创新活力
师生是“新双高”建设的主体,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建设成效。高职院校应关注师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成长通道和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职业规划、专业指导、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规划个人发展路径,增强其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竞争力和适应力。积极支持教师开展各类专业发展活动和科研项目,创造更多教研和学术交流机会,为教师搭建展示自身才华和提升专业素养的平台。院校还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师生进行创新实践和文化创新,培养其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形成有利于师生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
八、“新双高”的未来展望
8.1 发展趋势预测
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新双高”项目的推进预示着面向未来的全面深化改革。预计“新双高”将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治理体系等方面带来全新变革。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涌现,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将呈现个性化、智能化、终身化特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将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模式将更趋成熟和多元化。智慧校园建设将普遍应用于各类高职院校,教育内容和方法将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在制度上,预计会出现更加灵活的教育管理机制和激励政策,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保障。
8.2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前景光明,“新双高”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何构建匹配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是“新双高”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快速更新与调整,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的保障成为支撑“新双高”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对“职教出海”等计划带来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新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空间,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增强为“职教出海”带来了新的机遇。
8.3 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针对未来的发展,“新双高”项目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强化教育质量保障。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上,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动态优化专业结构,推动高职教育转型升级。要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第三,增强技术应用和数字赋能,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推动智慧教育的深入发展。第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利用现有的职教国际化品牌,促进文化互鉴和人才全球流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通过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和激励措施,确保“新双高”建设的可持续性。通过这一系列策略,“新双高”有望成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信息来源:现代职业教育网2024年9月11日
重庆市璧山区璧青北路1001号
023—88159999、41586018、41586118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 © 2017 / 地址:重庆市璧山区璧青北路1001号 / 电话:023-88159999 / 渝ICP备12000681号-2